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来源:吴晓波频道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来源: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汽车行业似乎正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紧。

带动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来源的流言:“新能源车企或将面临三大限制。”

这三大限制分别是:严账期、降杠杆、控产能。

因形似房地产市场当年的“三道红线”而引发不安。

2020年,我国监管部门为了遏制房企无序扩张,首次提出房地产“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触及三道红线的房企,不得新增有息负债;触及两道红线的,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5%;触及一道红线的,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0%;未触及红线的,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5%。

这剂猛药,至今影响着房地产行业。

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车与房

过去十几年,房子被赋予了非常强的“金融资产”属性。

即不少时候,买房是为了“炒”。

在房价会持续上涨的预期之下,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至“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极端模式。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建设中的楼盘

具体路径为:大量借款(高杠杆)拿地、快速开盘卖期房回款、用卖期房的钱买更多的地。整个行业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也就是银行借款、消费者出钱买房等,现金流极其紧绷。

因此,一旦外部融资渠道收紧,房价预期转冷,房企往往没有多少缓冲空间。

2020年房地产“三道红线”一出,社会资金流入房地产的渠道被大大收紧,房企就迅速爆雷,甚至引发社会性风险。

而车子,本质是消费品而非投资品,与此同时,车企和房企的经营模式也完全不同:

消费者通常只会支付小额定金,并期望立刻拿到现车或在短期内交付,换句话说,房企可以大规模卖“期房”,车企不能大规模卖“期车”。

车市不存在大规模消费者被“套牢”的现象,消费者也不指望车子保值增值。

与此同时,《新京报》在报道中指出,多数国内车企的负债以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为主,几大核心车企2024年有息负债占比均低于10%。这与有息负债规模大、依赖资本扩张的房地产行业存在明显区别。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选购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车圈的旧病新疾

流言的信息本体已不可查,我们搜寻后发现,传播解读者多为小自媒体或个人博客。

我们咨询了业内资深人士,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有听说,但最终还是要以官方的说法为标准。”

相较之下,远离管理层身处一线的车企员工似乎与慌乱的氛围更近一些。

小林去年刚入职某新能源车企,日常工作是组织俱乐部活动、提供茶歇饮品、维护社群运营等。

自四月以来,小林就明显感觉气氛变了:“领导总是找我们开会,说要降本增效、保证现金流安全。”

行业群里,变化也悄然发生。过去,大家爱聊销量、技术、发布会和新车型,群里总是热热闹闹,但最近,话题悄悄换了风向,改账期、融资收紧占到了中心。

这或许正是流言的杀伤力所在——真假掺杂,尤其是第一项——“严账期”。

6月中旬,60天账期打响汽车行业“反内卷”第一枪,紧接着,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文件,向各大汽车生产厂家提出缩短返利兑现账期、简化返利政策、取消复杂限制条件等呼吁,正式打响“反内卷”第二枪。

如前述,虽然房企与车企有本质不同,车企不存在大规模卖期车,但会通过延长供应链账期,变相提前获得资金。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制造展上展示新能源车材料

例如,在60天账期革命前,一些车企的账期甚至超过200天,这可以简单理解为,车企提前200天向供应商赊购零部件,随后造车、卖车,等赚到钱后再还钱给供应商。

这种资金“时间差”,实际上成为许多车企维持现金流的重要工具,部分车企可能还会利用这笔钱做短期投资或研发支出。

此外,过去新能源汽车行业享受了大量政府补贴、地方优惠政策,这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车企的杠杆水平。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流言止于智者

至于其他几项,我们咨询了几位行业大头后,大致结论如下:

汽车行业由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主导,有关部门大概率不会出台“降杠杆”“控产能”相关政策,但行业标准方面,如智驾、车辆安全和质量标准的监管,未来可能会趋严。

以下是他们的细致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大头有话说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刘晓博

财经评论员

公众号“刘晓博说财经”

我的确听到了汽车行业三道红线的传闻,这令人想起2020年8月出台的房地产行业三道红线。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定要吸取房地产调控的教训,对新能源车行业的调控要实事求是,防止调控过度。

近期之所以会有这个传闻,跟国家整顿内卷式竞争有关。之所以要整顿内卷,主要有两个原因:

◎ 第一,防止“外卷”,引发更大规模的贸易摩擦。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非常具有价格竞争力,而且产能巨大,光伏、新能源车等都是如此,引发了欧美的贸易壁垒。

◎ 第二,内卷还会引发一系列内部问题,比如车企对供应链企业的挤压,可能引发汽车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声誉、用户的安全。

但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整顿内卷的表述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而到目前为止,只看到了规范企业行为。

其实很多车企背后是地方政府,们直接入场参与竞争,成为一些弱势车企迟迟不退市的重要原因,这都是畸形政绩观在作祟。

所以,接下来应该主要从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深化汽车行业反内卷,不能再无底线补贴那些该退出的车企了。建议对国有资本、政府基金投资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车,实施亏损追责制度。

至于现阶段,建议抓好60天账期的落实,规定更详细的操作细则,比如如何确认收货日、用什么样的支付形式等,防止一些车企打擦边球。

我认为,要求车企把对供货商的结算账期压缩到60天,再加上对4S店压库存的管控,就足以产生降杠杆、控产能的效果,短期内不建议再控制银行信贷,或者通过有形之手控制产能。

总之,不能用药太猛,人为制造风险。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张翔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

汽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汽车行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我认为汽车行业不会出台“降杠杆”“控产能”等相关政策,因为这些东西不应该是政府管,而应该是企业自己的事情。

具体来说,企业应当自己判断市场需求并做出生产计划。例如,每年车企会公布们接下来一年的预期销量,产销量就是一个生产计划、一个指导文件,企业应当据此进行资金的调度、资源的配。

也因此,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大于销量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市场化竞争下的正常现象——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调配,现在车企自主制定生产和销售目标,市场导向决定了“多生产、抢市场”的激烈竞争。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新能源汽车零件制造

不过,智驾有些不同,它涉及行业标准的问题,政府可以管、应当管。

当前,智驾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统一标准、没有明确规则,管理办法也尚未出台。目前市场上流传的相关文件,大多还只是征求意见稿,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这一现状导致,一旦出现事故或争议,基本没有现成的监管路径或法律依据,事实上,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的共同难题——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始终跑在法规、监管、行业标准的前面。技术尚未成熟,产品形态仍在不断演变,监管部门也难以及时制定有约束力的标准。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汽车标准制定上长期是跟随国际标准的,比如参考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成熟体系。然而,当前连国际上都没有对智能驾驶达成统一标准,中国更缺乏参考对象,导致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人区”和“真空期”。

如果此时监管“一刀切”,对智能驾驶进行严厉限制,反而可能会扼杀行业的创新活力,让这个本就艰难的产业陷入停滞。如何在鼓励创新和保障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监管者和企业必须共同面对的长期课题。

总结来说,我认为企业经营相关的事情不会出台政策,政府只是一个立法者而不是家长,但行业标准相关的事情会管得越来越严,持续出台政策。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中国新能源车企超过100家,远高于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的企业数量,这些市场通常不到10家。

未来,随着行业管理办法的完善,新能源车行业的头部效应将愈发明显。

例如,比亚迪起步较早,享受到了很多政策红利,也有了资金、名气等的积累,而一些起步较晚的小厂,红利享受得少,每一辆车分摊的成本就高。

随着行业优胜劣汰,小企业将被逐步淘汰,产能和销量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也将逐步缓解,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林示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

目前,我认为监管是在试探市场的反应,用一种施压的方式让大家先自查自降。例如,前段时间要求各大车企将账期严控在60天内,实际上只是针对车企6月份之后的新货款,对于之前欠下的货款,还是可以慢慢还的,如果真的严格执行60天账期,很多企业会扛不住。

智驾方面,电动化、智能化是中国汽车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车企是否能与国外百年车企相抗衡的核心技能因此我觉得不会卡很死,不然智驾就永远没办法成长了。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智能驾驶测试赛

不过,产能过剩的确是目前汽车行业的重大问题,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红线管理,优胜劣汰,慢慢回归理性:

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快速扩张,产能规划普遍远超销量,尤其是部分企业在新能源风口期,疯狂拿地,导致即便是头部车企,产能利用率也不高。

对于小企业来说,一旦爆雷,产能几乎瞬间归零。例如,哪吒、威马这样的新势力企业,留下的不是车,而是烂尾工厂和巨大的债务窟窿,这些“烂摊子”往往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兜底,承担风险。

因此,严控产能,不只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也是为了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压力,更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毕竟,没人希望买的车未来连维修服务都找不到。

未来,汽车行业政策如果收紧,“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会更加明显,整个汽车产业链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首先,对于企业而言,“降杠杆”“控产能”等措施严格执行后,最占便宜的是拥有一定造血或抗风险能力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可能会面临困难。

其次,供应链也会加速集中。整车企业肯定优先找头部供应商进货,反之,小厂商在技术、产能、现金流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即使给同样的账期,主机厂也不敢冒险。

第三,这还会波及汽车经销商。对于很多4S店来说,贷款购车占据了总销量的30%甚至更高,部分地区如成都的贷款购车比例甚至高达60%—70%。过去,银行对贷款购车提供较高返佣,有些甚至高达15%,是很多经销商的重要利润来源。

但随着汽车行业去杠杆,银行返佣比例骤降到5%—7%,经销商利润正在被快速压缩,可能会引发一波4S店倒闭潮。

对消费者而言,贷款购车的优惠空间也会大幅减少。以一辆20万的车为例,购车人可能直接少拿到一万多元的价格优惠。对于10—15万元区间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而言,这很可能会直接影响购车意愿。

最后,对于监管层面而言,我认为有两点可以做:

◎ 第一,加强行业治理与监管。例如,品牌之间的骂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违反广告法的,相关部门应当出手制止这种事情,甚至强力罚款,这样才可以让用户了解真实的汽车产品。

◎ 第二,严格监管汽车的安全与质量。对于国内外的汽车品牌,我们的安全标准应当一视同仁,逼迫企业放弃低质低价的竞争,让那些有技术能力的车企抢占市场,而不是让那些以价换量的车企抢占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是非常不正常的生态现象。

吴晓波: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朱西产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

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战、技术战、营销战,战火纷飞,车企日子都不好过。

车圈各类问题中,产能过剩问题最严重,长账期也是恶习,加杠杆则增高了风险。智驾方面,问题不是技术成熟度不够,而是过度营销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不是禁止智驾,而是禁止不成熟的智驾。

我着重讲一下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其具有两面性:

一面代表先进生产力。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产业链的完备,我国造车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以电池原材料为例,碳酸锂的价格2022年的峰值已经下降近90%,极大降低了车企成本。

而另一面则是恶性竞争。价格战会导致车企降低安全标准、质量标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恶意挤压和打击竞争对手。

总体而言,价格战反了我国汽车产业“产业集中度不足”的问题——占全球汽车产量1/3的中国汽车,排名前五的车企只进了比亚迪一席,排第五;六到十名的五席只进了吉利一席,排第十。

并且,国内车企价格战,哪些企业是正面的,哪些企业是恶意的,一时间难以分辨。不过,目前车圈的价格战已经引起了高层重视,未来有望改善。

最后,面对当前汽车行业的“反内卷”趋势与政策不确定性,我建议新能源车企兼并重组、扩大销量,提升高额研发投入的分摊率。

参考资料:

《贝壳车评|车企高负债率究竟会不会出现“恒大”式危机?》 新京报

本篇作者 |蒋紫涵| 责任编辑 徐涛

主编 何梦飞 图源 VCG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tespa.cn/16587.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